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视点

烽烟远去英名永在心间

来源: 衡水晚报  作者:韩雪
2019-05-23 10:36:04
分享:

  “文华衡水”展览,“红色血脉,信念传承”版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展厅这一部分,基调是饱满厚重的正红。这鲜血与火焰的颜色令人热血沸腾,更让我们勇敢、坚定。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衡水是革命老区,在我党我军历史上,衡水籍将军有200多人。这里也是革命火种点燃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两个第一”红色文化的发源地。

  展板之上,一张张珍贵的黑白照片静默无声,定格了近百年来衡水大地上一个个难忘的瞬间,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有惊心动魄的战斗,更有振奋人心的胜利!

  弓仲韬、李锡九、王任重、刘建章、池峰城、节振国……如果不是这个展览,很多人不会知道,这些响亮的名字都出自衡水;“战斗英雄”尹玉芬、“冀中子弟兵母亲”李杏阁、“断指小英雄”温三郁……这些人们略感陌生的英烈模范,是普普通通的衡水人。他们在国家危亡的时刻,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

  翻阅冀中抗战史料,衡水大地上曾经的过往令人动容:面对日寇的凶残暴行,先辈们义无反顾投身抗战,舍生忘死,七尺男儿自不必说,老幼妇孺也不遑多让。

  “文华衡水”展上一张已经有些模糊的照片,记录下一位英雄母亲给伤员喂饭的感人瞬间。16岁嫁到安平县报子营村的李杏阁,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在自己家里千方百计掩护抗日干部,精心护理伤员,成为村里第一个“堡垒户”。1944年,她被冀中军区授予“冀中子弟兵母亲”称号,1945年出席晋察冀边区群英会,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那些铁骨铮铮的英烈中间,有张稚嫩的脸庞。著名摄影记者沙飞用镜头留下了武强县前西代村少年英雄温三郁的身影。照片旁边的墙上,陈列着温三郁当年获得的银质奖章(国博馆藏)。

  1942年,日寇在冀中进行疯狂的“五一大扫荡”,环境异常残酷。1943年1月,儿童团员温三郁为保守游击队的秘密,誓死不说藏着八路军游击队员的洞口,残暴的日伪军砍断了他5根手指。

  1944年12月,作为年龄最小的与会代表之一,温三郁受邀出席在保定阜平召开的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大会,被授予“气节模范第一名”称号,并获颁一枚银质奖章。“小三郁,才十三,民族气节好模范……”他的英雄事迹被编入小学课本。

  新中国成立后,温惠深(温三郁)在天津染化五厂工作,1966年支援三线建设到兰州兰化有机厂,在苯胺车间当普通工人直到退休。他一直很低调,不愿意给组织添麻烦,常说,比起为抗战牺牲的人们,他为抗战作出的贡献是微小的,国家给了那么高的荣誉,一生无憾。

  2018年10月29日,这位英雄在兰州因胰腺癌去世。在兰州工作生活的50多年里,工厂、邻居鲜有人知道他是抗日英雄。老人一生痛恨日本法西斯,常教育子女:勿忘国耻、不忘先烈,好好工作、报效国家。

  1941年的“通行证”、1947年的“衡水县政府印”、1948年的《冀中导报》、程子华撰写的《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文华衡水”展柜中一件件战争年代留下的物品告诉世人,衡水,是一片不屈的土地。衡水人性格中“尚武安邦”四个字,是用鲜血和生命书写而成。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瞻仰英雄们的光辉形象,崇敬和仰慕油然而生。他们无私无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大写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筋骨脊梁、魂魄信仰。英烈们闪光的名字,还有那些无名的英雄,应该被后辈永远铭刻在心灵深处。

  红色基因与厚德文化一脉相承。新中国成立后,衡水不断涌现出众多先进人物、道德模范,全国闻名。耿长锁、王玉坤、郁洛善……合作办社,成为时代的先行者;林秀贞、王文忠、吴殿华、李保国……厚德善行引领社会新风。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是衡水的荣耀与骄傲,他们是衡水人的楷模和榜样。

  “文华衡水”不仅仅是一次地域文化的充分展示,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道德的净化。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多种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新世纪的衡水人,秉承先辈崇德尚义之风,正在书写未来新生活更加美好的篇章!

关键词:文华衡水,红色文化责任编辑:胡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