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头工尾”带旺武安谷子
——探访我省春耕备播新亮点
虽然还没到谷子播种时间,但武安市阳邑西街农民苏花太早就买好了400亩地的种子。“晚了怕买不上好种子。”苏花太说。
苏花太的话不假。近日,记者在武安市采访发现,武安市禾旺现代农业园区又请来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和市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对园区2万亩优质谷子基地和1万亩谷子精品核心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测土配方化验。
“园区的3万亩谷子种植基地早早备足了谷种。”园区负责人杨增召介绍。
记者从武安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武安市夏播谷子在30万亩左右,许多农民都已提前购买了夏播的优质谷种。
谷子为何在武安如此受青睐?
“当地小米加工企业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持续增收的希望。”苏花太说,他流转了500亩旱地,以前种玉米都是望天收。近年来,武安小米名声在外,他也想种谷子。可当他不知怎么种、种什么品种、卖给谁时,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的技术人员来到田间地头,举办了优质谷子种植技术培训。他去年试着种了200亩谷子,市农业部门还帮他联系了小米加工企业,订单收购,和往年种玉米比亩增收400多元。今年他准备种400亩谷子。
“当地的小米加工企业和我签订了长期订单合同,高于市场价收购。不仅是我,村里许多农民都开始种谷子了。”苏花太说。
武安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刘恩魁介绍,武安种谷子历史悠久,但前些年农民种谷子品种混杂,技术落后,谷子产量低、品质差,也没有小米加工企业,农民卖不出好价钱。
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延伸谷子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武安市积极联合科研院所,引导农民种植优质新品,通过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生产基地四位一体,联合创建全程机械化绿色谷子生产基地。同时,扶持鼓励培养小米深加工企业,拉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农头工尾”。他们还引导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按企业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
武安以“农头工尾”为抓手,依托本地企业形成了小米加工产业集群,改变了往常谷子卖原粮的状况,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18年,武安小米特色产业一二三产总产值达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4%,谷子加工转化率达75%以上。
通过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基地建设、试验示范、标准化生产,如今,旱地谷子集雨高效栽培、轻简化栽培、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数十项先进适用技术在武安市广泛应用。近几年,在武安,冀谷37、冀谷38、冀谷39等一大批谷子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谷子优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全市谷子品质、亩产量、产值大幅提升,小米品质全部达到一级优质米标准,亩产值1500元以上。2018年全市谷子播种面积30万亩,带动十万多农户种植,人均年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
目前,武安市拥有5家规模以上的小米加工企业,其中河北仓盛兴粮油工贸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2.5万吨以上,并形成了种、养、加、销、游产业链,带动众多农户走上致富路。这些小米加工企业还创建了“龙仓”“绿洺源”“磁山粟”等知名品牌,武安小米还成为“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河北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录入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为给小米产业发展增添后劲,目前,武安市政府联合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引导小米加工企业以小米营养粉、香醋为主打产品,进一步开发出米糠油、小米蛋糕等功能休闲食品,深加工产品实现了多元化。他们还充分挖掘粟文化、农耕文化,推进“谷子种植+畜牧养殖+小米加工+休闲体验+康养+节庆旅游”融合发展。
“今年,我们将依靠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新建扩建小米加工和深加工设施,做好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带动武安小米深加工产品全部实现品牌化销售。”刘恩魁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