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冬小麦春季管理:抓好分类管理 科学运筹肥水
近日,市、县两级技术人员对衡水市麦田苗情、墒情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显示,衡水市小麦25日起进入起身期,较去年晚2天,较常年晚3-5天。目前苗情复杂,三类苗面积较大,墒情差异明显,亟待实现苗情转化升级,构建合理群体。为此,市农牧局近日印发了《衡水市2018年冬小麦起身期管理技术建议》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指导农民突出抓好冬小麦起身期分类管理,科学运筹肥水,以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立足节水科学运筹 做好分类管理 目前,衡水市麦田特别干旱的麦田已浇“救命水”,另有近20%左右的麦田已浇了“春一水”,特别是渠灌区浇水面积较大,亩施肥在30-40公斤,预计“春一水”浇水高峰从3月20日起延续至4月5日。 根据苗情类型,市农牧局提醒农民,目前,大家要立足节水,科学运筹,对冬小麦分类管理,实现苗情转化升级,构建合理群体,同时做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积极预防晚霜冻害,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10月下旬后播种的麦田,多是群体少、个体小、墒情不足的三类麦田。一般在起身期进行首次肥水管理,并适当加大施肥量,“土里捂”“一根针”麦田要在新根喷出、新蘖长出后及时进行肥水管理,严重干旱已浇“保命水”的麦田,在前期施肥基础上于起身后期拔节初期浇二水,并追尿素5-10公斤/亩。 10月中旬播种的麦田,是今年衡水市主体麦田,大部分属于二类麦田,部分属于一类麦田。要促控结合,根据墒情状况、群体大小,掌握在起身中后期至拔节初期进行第一次肥水管理。 10月上旬播种的麦田为一类麦田。群、个体适宜,第一次肥水仍推迟到起身后期至拔节期,可减少春季无效分蘖和无效水分消耗,促进分蘖“两极分化”,降低后期倒伏风险。对群体过大麦田还要及时进行化控。 优质强筋小麦田 实施氮肥后移 为保品质稳定提升,要大力推广强筋小麦保优技术,提倡春季两次肥水,实施氮肥后移技术,即在第一次肥水时留出春季追肥量的1/3,在第二次浇水时施入,可有效提高蛋白质含量和品质的稳定性。 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 冬前没来得及杂草秋治的地块,小麦返青后根据杂草发生具体情况,及时采取化学除治、中耕除草、人工拔除等有效技术措施,防控杂草蔓延危害。根茎部土传病害防治要掌握在起身期至拔节期的最佳防治时期,结合化学除草,加喷杀菌剂,并注意加大用水量,尽可能喷到根茎部,有红蜘蛛的麦田还要加喷杀螨剂等农药防治。另外,要在起身拔节和抽穗扬花期加强对吸浆虫的防治,通过幼虫期撒毒土和成虫期喷施药剂等技术措施,实现对吸浆虫的有效防控。在小麦扬花期遇雨必治赤霉病。小麦后期,结合天气预报和病虫害发生预测,开展好一喷综防工作,做到早治不漏治,控制麦蚜、白粉病、锈病、干热风等危害。 加强防寒防倒减灾 |
关键词:衡水市,冬小麦,春季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