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衡水频道欢迎您
县区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衡水频道 >> 本网原创

河北省非遗《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重放历史光彩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邢梅智 扈炜 张千 2017-07-29 16:30: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故城县漳卫南运河段旧址。扈炜 摄
通过挖掘整理出的《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故城县委宣传部 提供

  长城网衡水7月28日讯(邢梅智 扈炜 张千)《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故城运河船工号子)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歌,为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故城县挖掘并组织申报。《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始于元代,鼎盛于明清,直至1978年漳卫南运河断流,随着水运的废止面衰落。《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无不闪烁着运河文化的风采。历经沧桑迭变的洗礼,越来越显示出其无穷的魅力,凝聚着故城运河船工们的聪明智慧,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创造的运河船工号子,显示了其浓重的地域特点和地方特色。

  故城县文化馆馆长李志勇介绍,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其中的漳卫南运河段自清河县进入故城,纵贯全境,蜿蜒75.5公里。自元、明、清乃至建国之初,故城县的郑口镇、故城镇(旧故城县城)、建国镇一直是商品集散码头。运河中舳舻相继,帆樯如林,受此影响,为船队服务的季节性的篙工、纤夫及搬运工均来自沿河各村庄。为了便于协作,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生活情趣,在集体劳动中逐渐形成了运河船夫号子。它的音乐节奏与劳动的节奏相应相和,具有鲜明的律动性。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南运河船工号子即是劳动号子,又具有其独立的艺术形态,脱离了原始号子简陋的外形。如今遗存下来的运河船工号子在音乐方面高亢、有力而富于多变化,而歌词多是即兴创作,内容因“号头”的职业素养而异,不固定,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李志勇表示,几十年过去了,运河发生了很大变化,河水断流、河水污染,过去的行船也没有了,可是当时的老人也八九十岁了,《彰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是无形的东西,如果再不抢救,想再生非常困难,运河再没有过去的那种场面了,只有现在的老人把过去的事情记忆下来,传承下来,才能够把过去运河文化的历史记载下来,对弘扬运河的文化,运河的历史具有非常的意义。

  据老船工们讲,明清两代,运河上来往船只络绎不绝,船工号子此起彼伏,打蓬、拉纤、摇橹、撑篙各种号子声响彻云宵,形成了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故城运河船工号子就是在这运河上被船工们世代传承,唱响起来的。故城运河船工号子如歌如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劳动节奏,直接体现出船工们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情绪。伴随着船只从起航到收航的各种劳动场面。

  据了解,1965年前后,随着运河水源的不足和轮拖的替代,没有了船工行业,船工号子也随之湮迹。在运河船工号子已不复闻的今天,追根寻源及时抢救,是挖掘民间艺术,弘扬历史文化的需要,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故城县文化馆馆长李志勇便和文化工作者们担任起了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搜集整理工作,走访了许多老船工,但会唱号子的号工大都已谢世,健在者寥无几人,经多方查寻八十六岁高龄的老号工王振江老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李志勇和衡水艺术研究所教授张志辉通过对运河号子这个独特民俗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地挖掘整理,整理出“起锚号”、“拉纤号”等, 2009年《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千年绝唱重新响起,让这支古老的运河文化艺术奇葩重放光彩。

关键词:河北省,非遗,运河,船工号子,历史

责任编辑:邢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