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衡水频道欢迎您
县区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衡水频道 >> 衡水要闻

衡水市深入推进“三区同建”改革让343万农民普惠新型城镇化

来源: 衡水日报 作者:焦明瑞 2017-02-24 09:54:3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天高云淡,湖水青绿,亭廊蜿蜒,绿树掩映,白墙灰瓦,一排排整齐的小别墅与楼房……这惬意的生活场景,就在枣强县八里庄新型社区。
  “从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还能在家门口上班。”说起现在的新家,村民彭宝路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去年,村子及周围的6000多亩土地流转建设成现代农业园区,又建了新型社区,一直在外打工的他,选择回家门口的农业公司上班。这下,不但离家近了,连收入也增长了一大截。
  在村里,做出和彭宝路一样选择的村民不在少数。于他们而言,从村民到社区居民,不只是名称的转换,更是角色定位的转换,是走上了一条集现代农业发展、创业增收、美丽乡村建设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这一切,得益于我市全面开展的“三区同建”。
  衡水市是农业大市,有4994个村庄,343万农业人口,村庄占地达146万亩。与此同时,空心村、土地资源大量闲置等现象突出。怎样让这些土地重新焕发活力?
  抓住全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区的机遇,衡水市大胆探索并积极推行把农民生活的新型社区与其生产工作的产业园区、生态园区进行“三区”统筹同建的新模式。在推动农民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一步步尝试中,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提升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我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现代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的新路子。

  落实顶层设计,推进基层探索

  我市把“三区同建”作为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的切入点,制定了清晰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缜密部署,强力推进。
加强领导。组建由书记、市长亲自挂帅,各部门精干力量为主的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应机构;实行市县领导分包“三区同建”联系点制度和“一个示范点、一个建设规划、一支工作队、一本施工台账、一名分包领导”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强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明确目标。2016年起,各县市区每年启动建设3至5个“三区同建”示范点,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每人每年至少抓好一个示范点。至2020年,力争实现每乡镇至少建成一个人口规模不低于3000人的农村新型社区,让50万农民搬进农村新型社区,腾出农村建设用地15万亩,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
  政策指导。制定出台了《衡水市关于加快推进“三区同建”工作的意见》、《衡水市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建设推进方案》、《衡水市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示范点项目申报、监管及验收办法》等一系列专项文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 考核督导。把“三区同建”作为农业农村15个重项工作之一,列入对各县市区的年度考核,每两个月排队通报一次进度,每半年组织一次观摩拉练,现场实名打分,结果在新闻媒体排队公示。

  坚持规划先行,改革有序推进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我市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和先导,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制定全面深化的“总施工图”,推动“三区同建”科学有序推进。
  全域规划。各县市区全部完成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的修订完善,做到与产业发展、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多规融合”。城中村、城郊村联建社区纳入城市规划;镇中村、镇边村、园中村纳入小城镇规划;其他村庄联建社区,综合考虑产业支撑、交通条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公共服务等因素,实现区域一盘棋。
  布局规划。把全市村庄划分为保留村、中心村、撤并村等不同类型,确定其数量和位置,对全市188个“三区同建”的中心村(包含811个行政村)实行联村并建,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同步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和生态园区。
  建设规划。除城中村外,所有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示范点均按照“体现衡水特色、突出田园风光”的要求,编制建设规划,包括建筑设计风格、聚集人口数目等。
周期规划。按照分期实施、稳步推进的思路,确定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示范点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原则上项目期内人口规模不低于2000人的要求。

  抓住改革根本,实施创新驱动

  办法总比问题多。“三区同建”的推进过程中,我市用创新的精神、改革的思路、市场的手段破瓶颈、除障碍,有效解决难题。
  借助政策。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把旧村拆迁腾出的建设用指标地置换到城镇规划区和产业园区,复耕一亩净地由县市区给予20万元左右的补贴。
  搭建平台。组建成立市级美丽乡村投融资平台,每年融资1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三区同建”。对于完成村庄拆迁的,给予每亩2万元的奖励;对于搬迁入住农村新型社区的,连续5年内,给予每平方米每年2元的物业管理补贴。
  整合资源。整合农村基础建设资金和公共服务设施资金,用于支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资金总计不低于1亿元,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行奖补。
  创新方式。推进建设用地周转机制,在解决已用周转指标旧账的同时,积极申报新项目立项,通过增减挂钩项目储备建设用地周转指标,助推“三区同建”。建立周转资金补助机制,各县市区可根据实际,从财政资金或美丽乡村融资平台拿出适当周转资金,支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在破解用地难题上,探索出了原拆原建,滚动开发,不占耕地、不受土地指标限制的办法。
  引入市场。采取商业开发、村企共建、BT模式、PPP模式等多种方式,引进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超市、卫生所、幼儿园、燃气、供暖等服务设施。目前,全市共有137家工商企业参与到“三区同建”当中,撬动社会资金50多个亿元。

  到底怎么改,群众说了算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在“三区同建”过程中,我市坚持把决策、政策交给群众。账怎么算、房怎么建,都让村民说了算。
  尊重民意。全市各示范点的迁建村全部成立村民自拆自建委员会,让群众自我决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在宣传教育上,帮助算好“成本账、增收账、舒适账”;在组织发动上,采取走出去学、集中起来议、入户走访谈形式,统一思想认识;在楼房设计上,推荐多种模式,让群众自主选择;在质量监管上,群众代表参加监督小组全程监管。
  倾听民情。村庄迁建必须经95%以上的农户同意,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并缴齐拆迁押金后,方可组织实施。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建设资金使用方案、农村土地流转或以土地入股成立新型经营主体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所有事项,全部交由自拆自建委员会民主议定,结果公示公开。
  关注民生。在建设验收标准上,确定了“布局优化、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服务优化”的“八化”要求,突出了“新规划、新民居、新设施、新服务、新产业、新管理”的“六新”内容,从根本上促进治理方式和体制的创新,把共享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农民变社区居民,增收是前提,产业是基础。
  在“三区同建”过程中,我市注重促进产村融合,依托村庄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等建产业园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协调推进产业发展,让农民的“根”深深地扎在社区里。
  现代农业园区,利用“三区同建”复垦出的大量农村土地,积极引进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加速土地流转。农民把土地流转到农业园区,成为了拿租金、分股金、赚薪金的“三金”农民。
  工业园区,易地使用“三区同建”增减挂钩形成的土地指标,于满足项目建设用地需求,让“上班入园区,下班进楼房”成为了农民生活“新常态”。
生态园区,建设植物园、观光园、采摘园等生态园区,积极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新样式,将生态理念融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而今,一批批“三区同建”精品社区在衡水大地上绽放芳华。
  2016年,我市谋划建设“三区同建”示范点达到了61个,开工建设51个,累计完成拆迁5127亩,完成建筑面积22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达32亿元,已有23个示范点搬迁入住。“三区同建”省级示范点达到37个,实现了县域全覆盖,示范点数量连续三年全省领先。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衡水,将以务实之风,让梦想的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深改进行时

关键词:衡水市,“三区同建”,新型城镇化

责任编辑:邢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