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比惨大会”之类的弊端 让贫困生更有尊严
导语: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云南省内部分高校助学金申请会沦为“比惨大会”、学生很无奈的新闻。同一天,云南省教育厅就在官网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成立“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院(系)认定工作组,年级(或专业)认定评议小组”三级组织机构,并坚持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精准识别对象。其中,评议认定不得要求申请认定学生在公开场合陈述申请理由。 “比惨大会”有伤学生尊严 尽管贫困生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他们更需要与人平等、被人关爱、受人尊重。当申请助学金需要以牺牲家庭隐私和人格尊严时,贫困生宁可选择将贫困封尘起来,将诉求深藏于心底。这也使助学金发放失去了公平性。 贫困生真正需要的是体贴式关怀和帮助,而非令其感到受伤和寒心的“晒贫困”。 “比惨大会”就该被叫停 是一种纠偏 很长时间以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一直未能形成一套尽善尽美的标准。此类评定既应确保过程合理、结果正义,还应注意维护申请学生的自尊和隐私。如何在这两种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一直困扰着不少高校管理者。为了回避风险、撇清责任,一些高校越来越倾向于牺牲掉学生的切身感受,以成就一种形式上的公平正义,让申请者公开陈述理由,就是由此衍生的恶果。 就此而言,高校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禁开“比惨大会”,不仅是为了保护贫困学生最起码的自尊与体面,更是为了找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的人文初心。 是一种理性回归 此次云南禁开“比惨大会”的规定,无疑是一种回归理性、回归本义的做法。虽然目前许多高校的贫困生资格认定方法存在关于“公正”方面的争议,但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语境下,没有戕害尊严和泄露隐私权的传统评定方法,似乎更加可取一些。 当然,既然传统的评定方法还是有争议、有质疑,那么我们就需要发力去解决。而发力的方向,在于制度的完善。比如,在监管前端,可以通过道德引导、外围调查等,对贫困生实行精准识别;在监管后端,则应完善配套处罚机制,一旦发现骗取助学金的行为,不能取消了事,而必须延伸处罚链条,比如纳入征信系统等进行处罚。 简而言之,贫困生也有尊严,也有隐私权,我们必须进行保护。既然是学校的贫困生评定制度有问题,就应该从制度本身去发力、去改善。就此来说,对云南此次出台的高校评定贫困生禁开“比惨大会”,的确应给予点赞,更期待其能照进现实,成为贫困生评定不能突破的底线。 从贫困生“比惨大会”看精准助学之焦虑 “比惨大会”是个普遍现象,在“贫困证明”被证明不靠谱之后,学校方面采取这样的方式,也是不得已为之。在校方看来,虽然这样做牺牲了学生的隐私和面子,但可以最大限度让自己免责——毕竟“惨”是学生自己说的,票也是班里集体投的。 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法子了吗?鉴于现在征信系统还不完善,恐怕相当一个时期内需要老师们更加深入细致地做“精准助学”工作。真正的穷是装不出来的,老师和同学的眼睛也都是雪亮的。“比惨”演讲不足取,但相应的信息公开则是必须。此外,还应该加强对于“诈穷”学生的处罚措施,仅仅取消其贫困生资格还不够,应迅速研究是否将这样的欺诈行为写入档案。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习总书记说过:“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家境不好的同学更要摆脱“玻璃心”,长志气、树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据海南日报、南京日报、北京晚报、福建日报等综合) |
关键词:比惨大会,贫困生,精准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