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衡水频道欢迎您
县区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衡水频道 >> 教育

学生“被捐款”让校庆变了味 “自愿”的爱心去哪了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10-19 15:38:4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正在筹备40周年校庆的陕西商洛学院近日遭遇尴尬,学生称学校倡议为校庆捐款,有的还规定了捐款金额。商洛学院对此回应称,倡议学生捐款并无强制性规定,只是传达倡议过程中一些二级学院出现了偏差,学校已进行改正。

  学生“被捐款”,让校庆效果适得其反

  有违爱心初衷

  学校校庆本是一件值得全校师生高兴自豪的盛事,可是商洛学院却借着校庆向学生们发起“捐款倡议书”,由辅导员下达的捐款通知称:大一一学年内,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同学以及班委等,每人捐款50元,普通同学每人25元。有困难的同学,宿舍舍友相互帮忙。倡议书中的“自愿捐款”成为空谈,隐性的“强制捐款”无形中消耗了同学们的庆祝热情,校方此举实在是得不偿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捐赠必须是自愿且无偿的,可校方所传达的通知明显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被捐款”的不适。一个“被”字,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同学们不能自主决定的无奈,扭捏的被动语态与自愿的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同学不能自己决定捐款与否、不能决定捐款的多少,甚至因为班长的身份而捐出对应的金额,这一切隐性指标下,是阶层的划分,自由的缺位,权利的焦虑。

  虽然校方回应“每人必须捐50元”是上下级传达失误,可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不强制金额而强制参与同样不能实现校友们捐赠爱心的初衷。

  与校庆初衷背道而驰

  母校庆生向校友倡议捐赠也未尝不可,可是首先要清楚地传达捐款的意图,在获得广大同学的理解之后发出倡议。校方应该从内而外地鼓动学有所成的校友和有经济能力的学生参与捐赠,充分发挥学校宣传部的作用,用宣传来感染学生,让同学们自发的为母校骄傲,从而由衷地感恩母校。而不是简单的下达文件,强制要求学生参与捐赠。这样不仅会使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感到反感,而且会将这种“被要求”的不适蔓延到学校其他方面的管理。

  校方千万别让“被捐款”绑架了学生们的真慈善,让学生的抵触心理消磨了为校庆生的真情实意,让不能自主的无奈衍生更多不自由的情绪,因为这样的捐款,只会与校庆的愉快初衷背道而驰。我们需要揭掉“被捐款”的“被”字帽,还原主动捐款的真善美。

  动员学生捐款让大学精神很受伤

  有悖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治理原则

  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治理框架中,学生与大学之间的“金钱关系”只应当发生在两个环节,一是学生向大学缴纳学费,作为向大学购买教育服务的部分费用;另一个环节也很重要,就是大学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或其他补助,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助与保障。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许多大学生从学校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或其他补助,相当于甚至高于他们向学校缴纳的学费,原本是学生“花钱”向大学购买教育服务,变成了大学“花钱”请学生来接受教育服务。在上述两个环节之外,无论以何种名义要求在校学生向学校捐款,都有悖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治理原则,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

  发达国家的大学之所以有钱向学生提供比较充分的资助与保障,是因为他们普遍有比较充裕的资金来源——一方面来源于充分的财政投入(以公立大学为主),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捐款(私立大学不能或很少能获得财政投入,因此比公立大学更倚重社会捐款),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校友的捐款。在现代大学制度约束下,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服务和充分的资助与保障,既能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也能强化校友对母校的感恩反哺之情,从而能够源源不断获得来自社会和校友的捐款,形成“大学资助保障学生——提高社会评价认可——获得更多社会捐款——更好资助保障学生”的良性循环。

  让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很受伤

  中国的大学大多没有发达国家的大学有钱,难以像后者那样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资助保障,但再不济也没有“穷”到需要向在校学生“乞捐”的地步。大学动员在校学生为校庆捐款,非但不能增强学生参与校庆的积极性和自豪感,不能增进学生和学校的感情,反而只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势利寡恩,让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很受伤,让全力资助保障学生、全面服务关怀学生的大学精神很受伤。

  到底是学生应该向大学捐款,还是大学应该为学生“花钱”?这是一个再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值得每一所中国大学认真思考。

  爱心捐赠也当量力而行

  仅仅为了票子及面子,置爱心捐赠的志愿原则于不顾,将之异化为近乎强捐的“人头费”,不单亵渎了爱心善举,更失却了高校园丁“为人师”的本分。而把是否捐款与学子的奖学金、助学金、贫困补助“挂钩”,则不但与高校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功能大相径庭,更是涉嫌违法违规。

  实际上,社会上捐赠形同“强捐”的例子并不罕见,诸如“社区盖章先捐款”、以及单位将捐款分解到人、直接在工资扣除等现象不时见诸网络。但“强捐”发生在高校,却尤为不该。除了身为“教育者”的尴尬外,更因为高校学子并无经济来源,若硬逼他们捐款,要么向父母伸手,要么只好节衣缩食。而这样的捐款,爱的意义何在?

  因而,就高校而言,除了师生因病因贫、或突发意外等原因急需解燃眉之急外,似校庆捐款这样的事还是少些为好,更莫把校庆日变“捐款日”。对学校的爱,更多地体现为力争学有所成,以便日后报效祖国,不负母校,而不一定非要用捐款来表示。即便师生们盛情难却,大可就在校内设若干个捐款箱,方便大家无记名捐款,而不必非要层层布置,且大事张扬。如此,学子们既不失爱心,又可量力而行,岂不甚好?

  (据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南方网、荆楚网等综合)

来源: 长城网

关键词:捐款,校庆,爱心

责任编辑:邢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