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故城县新闻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故城县 >> 地方文化

端午过后话故城民俗

http://hs.hebei.com.cn/gcx/ 2016-06-24 19:24 故城新闻网

  故城县老百姓通常把端午节叫做“五大五”,因为五月初五两个“五”重叠,而“五”又是单数,这“五大五”的来历即是“五单五”的谐音,按方言说就是“叫白了”。
  因为故城县历史上不产稻米,更没有竹子,旧时商品流通不像现在这样便捷,所幸的是盛产红枣,所以我小时候奶奶包的粽子皮用的是芦苇叶,馅儿是黄米面加红枣的。黄米又名黍子,磨出的面十分黏,稍有甜味儿。由于产量低,种植很少,所以平时舍不得吃,只有“五大五”做粽子或春节蒸黄面窝窝时才能打打牙祭。
  捆粽子的绳子很讲究,必得用马蔺草捆扎,不像现在随便用线绳一缠了事。马蔺草是旧时地邻之间在地头上种的一种草,叶子细长,类似兰草,韧性较大。马蔺草也叫“公道”,据说,如果草根被某一方犁动,这草就要向他的田里蔓延滋长。如果犁地时不碰触它,它就永远在原地生长。所以老百姓都用它做识别地界的标志。用马蔺草捆扎粽子,不惟卫生环保,还有一层吃粽子不忘公道、和睦邻里的意思。也确是这样,“五大五”这天,有条件包粽子的人家总忘不了向街坊邻居赠送几个粽子尝新鲜。
  每年“五大五”正是芒种时节。俗话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而这个季节也正是北方易发暴雨和风雹灾害的季节,老百姓半年的收成全集中在三五天里。那时候都是人工收割,每到麦收,男女老少齐上阵,争分夺秒,夜以继日,24小时忙在地里,人们形象地叫做“龙口夺粮”,哪有时间过节改善生活?绝大多数人家都是在“五大五”这天煮几个鸡蛋、烙几张大饼,有条件的煎条鱼就算过节了。条件稍差一点的,中午吃一顿“凉汤”(即打卤面)也就很满足了。
  故城民间在“五大五”前后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看闺女”。假如谁家有当年(或春节前)新嫁出的女儿,在“五大五”前后几天无论多忙,母亲也要提着馍馍篮子去“看闺女”,有的也叫“走亲(qing,去声)家”。篮子里放着四节礼,也叫“四色礼”,大体是馒头(馍馍)、鱼、肉、蛋之类,有的也拿馍馍、馃子、挂面、点心等,总之是四样食物,品类不限。另外有的还给闺女买一张凉席或一顶蚊帐,表示对女儿的关心和牵挂。“看闺女”的并非母亲一人,而是七大姑八大姨大人孩子一大帮,人越多,显得娘家势力越壮。“看闺女”时,亲家要摆一桌丰盛的宴席来。吃过午饭,馍馍篮子要留下一半儿,另一半儿让客人带回,叫做“压篮儿”。如果让客人空着篮子回去,就犯了大忌,日后两亲家必是口舌不断。这种“看闺女”的礼节一般要保持三年,意即过了三年老下茬来了,也就不再看了。
  北方缺水,会划船的寥寥无几,亦不知雄黄酒为何物。至于“五大五”赛龙舟、喝雄黄酒,只是听书本上、戏文里说,根本没见过。小时候倒是记得门口插艾,以求辟邪。现在,也没有种艾的了,年轻人甚至连见也没见过,更甭说插了。与以前不同的是,粽子成了寻常物,人们不但自己做,而且市场上有卖的。糯米粽子成为大路货,过去的黄米粽子反而成了稀罕物。(宫瑞华)

关键词:端午过后,故城,民俗

稿源:衡水晚报
责任编辑邢梅智
  领导活动 更多
  本网要闻 更多
  善行河北 更多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