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衡水频道欢迎您
县区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衡水频道 >> 县区新闻 >> 枣强

衡水市枣强县农林水利事业发展纪实

来源: 衡水新闻网 作者: 2016-05-01 09:33:3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唐林乡健翔农业园区蔬菜大棚一角

位于枣强县城西南的枣强县地表水厂。

枣强县大营镇西崔浒村地下水压采项目一角。

吉祥现代农业苗木基地一角。

马屯欣苑肉羊养殖基地一角

  38个农业产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拥有唐林、马屯两个省级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率达到72%;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31.2%,提前实现“人均一亩林”奋斗目标;3万亩耕地实现地表水灌溉、6.8万亩耕地实现咸淡水混浇,全力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压减地下水开采量743.6万立方米;先后投资1.5亿元建设水厂14座,解决了3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11个乡镇55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管网连接。近年来,衡水市枣强县把农、林、水利事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来抓,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农、林、水利事业实现了强势突围。

  农业: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为破解农业发展规模小、效益低的难题,枣强县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按照土地向经营大户、农业园区、家庭农场集中的原则,大力推进土地流转。该县成立了土地流转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土地流转工作,各乡镇和村级也建立了相应的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全面负责土地流转工作的政策宣传、建立信息登记台账、搭建服务平台、流转信息的登记发布和上报等各项工作,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他们按照“认真、扎实、有效”的原则,聘请专业软件公司设计了“枣强县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为土地流转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土地信息发布、合同签订鉴证、土地收益评估等服务,推动了土地流转工作的扎实开展。目前,该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7万亩。

  该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依靠科技创新推进设施农业高效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新方法、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他们充分发挥该县中小企业数量多的优势,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实行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种植品种也由原来单一的常规蔬菜、瓜果向多元化、特色化种植品种转变。目前,该县棚菜种植面积达1.3万亩,建成了以唐林设施葡萄、香瓜,张秀屯蔬菜供港基地,王常西瓜、西红柿等设施果蔬生产基地10余个。

  枣强县把建设农业园区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通过“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科技服务+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公司连接市场、市场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格局,通过企业带动和农民参与,实现科技和农业相结合、企业与农户相结合,从而带动农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之路,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区域繁荣的三赢局面。唐林乡农业园区、马屯欣苑农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目前,唐林乡已形成设施瓜菜、园林苗木、特色果品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园区种植面积达7000亩,8个香瓜品牌获得了无公害认证,“甜蜜蜜”、“爽呱瓜”等品牌畅销北京新发地和周边各大市场。

  林业:开创植树造林新模式

  枣强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原则,将土地流转与造林绿化有机结合,依托有经济实力且社会责任感强的公司,积极推进植树造林的规模化与产业化。

  做好政策引领、加大财政投入是激发社会力量植树造林积极性的关键。该县创新植树造林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带动各类主体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并引入苗木、花卉等专业企业和先进的管护理念,建立起以政府补助为引导、企业大户投入为主体的绿化造林市场运行机制,出台了造林绿化奖补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他们对重点通道绿化,按照每年每亩500元的补贴标准,连续补贴5年,苗木每亩一次性补贴400元。对千亩以上林业园区,最低按照每亩300元给予一次性苗木补贴。目前,该县已吸纳社会资金2亿元,投向绿化造林领域,使其规模、速度、质量大幅提升。

  产业化造林可以促使植树绿化有数量、保质量、出效益。在植树造林过程中,该县创新思维,以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社、工商企业为主要造林主体,促产业化推进,引导植树造林由分散种植向规模种植转变,重点打造林业园区。他们以观赏林、经济林为主,大力发展立体化种植园、特色梨园、采摘园、休闲观光园建设。去年以来,该县共完成造林面积4.1万亩。其中,各社会主体建设千亩以上林业园区19个,万亩以上19个。同时,枣强县把大面积的土地流转作为市场化造林的有力保障,通过加大政策补贴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化造林领域,调动企业、群众的积极性,加快土地流转进程。该县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农民出土地,专业合作社(公司)出资金、技术、管理,共同建立林业产业基地,林权和收益归企业所有,群众除获得土地收益外,还可通过到企业打工获得收入,从而实现三方共赢。在通过租赁流转的同时,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形式参与林业园区建设。

  水利事业:加快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条条渠道蜿蜒延伸,一股股清泉流进千家,一项项水利工程加紧施工……走进枣强县的城镇乡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水利事业加快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实施地下水压采,打造生态水利。长期以来,靠开采深层地下水进行农作物灌溉,导致枣强县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不但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干旱灾害,而且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畜牧养殖的开展,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此,减少深层地下水开采,遏制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漏斗区面积的扩展,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枣强县高度重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并将此作为一项事关百姓福祉的命脉工程、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去打造,坚持开源与节水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治理与保护同步的原则,积极争列地下水压采和建设现代水网的重点试点地区,在基础条件好、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乡镇,集中建设实施了一批节水压采项目,推动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该县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主要通过河渠取水、坑塘蓄水等工程措施,开采浅层地下水及置换的地表水咸淡混合后,替代受水区地下淡水进行灌溉,以达到减少深层地下淡水开采量的目的。项目主要建设3万亩的地表水灌溉工程、6.8万亩的咸淡水混浇机井工程,总投资为18006万元,涉及枣强镇、大营镇、马屯镇、肖张镇、王常乡、唐林乡、王均乡和恩察乡8个乡镇,整治河渠35.8千米、扩挖坑塘27处,坑塘容积共计249万立方米;新建河(渠)引水泵站17座、闸8座、坑塘处泵站27座、新打机井850眼,并配套相关输配电设施等。项目完成后,可实现咸淡水混浇灌溉面积9.8万亩,压减地下水开采量743.6万立方米。

  同时,通过调整种植模式、优化种植结构减少农业用水量。他们在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适当压减依靠地下水灌溉的冬小麦种植面积3.13万亩,改为种植玉米、棉花、花生、油葵、杂粮等农作物。推广冬小麦春灌节水稳产配套技术,选择蓄水保墒能力较好的麦田,大力推广节水抗旱品种,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结合,实现小麦稳产。推广小麦节水品种28.14万亩,发放优质节水小麦种子3650吨。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节水技术,实行免耕、少耕和农作物秸秆及根茬粉碎覆膜还田,采用小麦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等复式作业,实现节本增产增效。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选择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和组织能力强的行政村,推广小麦、玉米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和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既节约用水,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

  实施农村联村供水,打造民生水利。自实施农村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以来,枣强县先后投资1.5亿元兴建了唐林、大营、新屯、嘉会、王均、王常、肖张、张秀屯、马屯、恩察、枣强镇等14座水厂,全县3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全县11个乡镇55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管网连接。枣强告别了吃水难、饮水水质不达标的历史。

  为做好该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发挥工程效益,该县建立了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水利部门牵头主抓、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了部门职责、加强了组织领导、强化了保证措施、落实了工作责任,确保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顺利实施。在组织工程实施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政府组织、水利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原则,并落实了分级负责制,与有项目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乡镇按责任状履行职责,做好征地拆迁、矛盾纠纷调处、群众自筹资金等相关工作。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严格实行“四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管理,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督促参建各方切实履行职责。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把工程质量关,对规划的设计评审、施工队伍的选择、施工材料设备的采购、工程质量的监督、工程的竣工验收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监督,确保了该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建设工期。

  特别是,该县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了枣强县南水北调地表水厂建设。该项目占地100.67亩,水厂建设规模为7万立方米/日,分两期建设,一期设计规模为4万立方米/日,地表水厂采用BOT模式进行建设,总投资6812万元。截至目前,综合办公楼主体已完成,清水池、原水池、V型滤池、污泥浓缩池、高密度沉淀池已完成,设备安装已完成100%,正在进行工程扫尾工作。

关键词:枣强,农林,水利,纪实

责任编辑:张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