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市场机制 武强探索特色农业扶贫新模式
武强有个北大洼。从地图上看,这里虽包含3个乡镇的10万多亩土地,但没有村庄,工矿企业更是稀少。武强县扶贫办主任张建强告诉记者,武强的贫困人口大多聚集于北大洼的周边。 守着10万多亩土地,百姓为何还是过不上好日子?对于记者的不解,张建强介绍,地处黑龙港流域的武强自古多河,在河流冲刷、淤积、改道等因素作用下,北大洼地势低洼,洪涝灾害时有发生,春旱秋涝,几成规律。 然而,如今的北大洼,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承载着武强脱贫致富的希望。近年来,该县运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推进扶贫攻坚,积极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探索“变项目到户、资金到户为权益到户、资本到户”的特色农业扶贫新模式,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初步构建起“农企双赢”、强县富民的扶贫开发新机制。 变“资金到户”为“资本到户”,让千家万户小生产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 段三川是武强县孙庄乡西王庄村农民,进驻北大洼的蒙牛集团衡水高端奶暨现代牧场项目就位于他们村东北。这些年,通过土地流转,段三川的5亩地已经成为蒙牛公司万亩优质牧场的一部分,每年能拿到土地流转收入近7000元。他的儿媳妇还在蒙牛找到了工作,挣上了工资。 一辈子靠土地刨食儿吃的段三川,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当上蒙牛的股东。在武强县扶贫办的推动下,西王庄村组织贫困户成立了牧泰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与合作社签订《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协议书》,自愿将每户5000元的扶贫资金投入合作社。合作社代表全体社员与蒙牛乳业(衡水)有限公司签订《扶贫资金入股使用协议书》,公司按照合作社入股资金额的10%,每年定期给社员发股金红利,并优先安置合作社社员及其子女到蒙牛就业(月收入平均2500元),优先收购合作社社员种植的青贮牧草。 西王庄村村委会主任尹存良告诉记者,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协议之外,他们还与合作社签订扶贫资金监管协议,协调项目验收报账,监管扶贫资金使用和分红,以保证扶贫资金的安全。 “以前扶贫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手里,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细水长流。现在把扶贫资金入股蒙牛,就算什么也不干,年底也能拿到500元分红,再加上土地流转收入和孩子在工厂里上班挣的钱,一年下来收入能超过4万元。”段三川说。 截至目前,武强县已有86个贫困村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有1576.3万元扶贫资金入股蒙牛,涉及农户3211户。 变“资金到户”为“资本到户”,将扶贫资金打捆集中使用,以入股的方式投到特色农业产业上来,解决了贫困村的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以资本为纽带,武强县将贫困户与实力较强的市场经营主体组成了利益共同体,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变“政府推动”为“产业拉动”,让农民脱贫步伐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12月15日,在武强县孙庄乡的一处肉鸭养殖基地,村民温长友正忙着给鸭子喂食。这段时间,他和老伴吃住在鸭棚旁。小鸭苗刚进棚10天,由于天冷,一到晚上就挤到一起。为防止鸭苗相互踩压,他和老伴像照顾孩子一样,半夜轮换着进棚看护。 辛苦的付出,是为了不远的回报。温长友告诉记者,今年5月,他加入了武强县牧兴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租了存栏2.4万只的3个鸭棚,一年能出栏至少5次。按照同村人的养殖经验,这样的养殖规模,年收入能超过10万元。 牧兴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是武强县一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该合作社投资1000万元建起肉鸭养殖基地,社员每20户成立一个养殖小组,租赁一个存栏1万只的鸭棚,以每户5000元扶贫资金为押金入股基地进行养殖,合作社免费提供鸭苗、饲料、防疫,并负责回收、屠宰、销售等全程服务,合作社从销售款中扣除成本后,付给农户,保证了农户的风险最小,收益最大。 截至目前,该合作社社员达到500余人,辐射耿庄、皇甫等北大洼周边50多个村庄的养殖户。按照每棚年出栏肉鸭6万只计算,农户可获利9万元,每户增收4500元。扶贫资金的注入,对带动农户脱贫起到了“四两拨千斤”作用,也让牧兴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迅速壮大。该合作社理事长张树培告诉记者,除了肉鸭养殖基地、饲料种植基地外,今年,他们还建起一座肉鸭屠宰场和两个2000吨冷库,年屠宰能力达到1500万只。 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武强县培育壮大各类农业生产合作社,专门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供针对性服务。同时,依托华都公司等高端养殖企业,建设高科技畜禽养殖示范园。目前,该县已洽谈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6个。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北大洼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土地产出效益由原来的亩均1000元提高到5000元,同时也带动了劳动就业、物流运输、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变“政府推动”为“产业拉动”,让武强农民脱贫步伐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在武强,凡是真正搞特色农业的村,农户增收步伐就快、脱贫效果就好。目前,武强县51个贫困村中,有29个培育了特色农业,如奶牛、肉鸭、蔬菜等,去年人均收入提高了42%。 |
关键词:衡水,武强,扶贫,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