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武强多措并举推动后进村转化升级
武强县加大对新排查出的36个后进村治理整顿力度,通过建立干部分包、定点帮联、资金投入、长效治理四项机制,多措并举,扎实推动后进村转化升级。 建立分包机制,细化责任落实。为将后进村治理工作细化到人,该县实行分包机制,每个后进村明确一名县级干部分包,通过蹲点调研现场办公,协调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并为每村选派一名科级干部任村第一书记,与原单位脱钩,驻村开展整顿工作。同时,该县实行乡镇干部按片分包,每村确定一名乡镇副职,负责与县领导、驻村部门联系对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并选派36名发展潜力大、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干部挂职后进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为后进村献计献力。目前,各级干部到村开展访贫问苦150人次,解决场所建设、发展党员、化解纠纷等实际问题70多个。 开展定点帮联,加强协调指导。该县充分发挥县委组织部政策理论和党建业务优势,组织部务会成员分包各乡镇,协调指导后进村转化。在两委干部任用上,该县注重从创业能人、退休回乡干部、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发现培养人才,选好“领头雁”,并通过讲党课、集中办班等形式,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大培训,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同时,该县还指导乡镇党委进一步健全规范“1+3+X”村级组织构架,完善“1+10”党员联系户、“五议三公开”等制度,保证后进村党的组织活动和村务工作长效规范推进。 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资金保障。为保证后进村转化工作顺利开展,该县加大对后进村的资金支持力度,由县财政划拨建设资金108万元,对1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危旧狭小或租借民房无集体产权的后进村,每村投入5万元建设资金,新建不低于60平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对剩余的村级组织场所基本达标的18个后进村,每村投入1万元帮扶启动资金,用于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整治、规范村两委工作制度等,为后进村转化提供资金保障。目前,建设资金全部预留到位,36个后进村的治理整顿工作如火如荼开展,已有15个村的活动场所开工建设,其中6个村完成了主体工程。 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转化成果。该县对每个后进村的存在问题、整转措施、转化期限以及县直部门帮扶内容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建立台账,并实行销号制,整顿一个、验收一个,转化一个、销号一个。该县还把集中整顿转化工作情况纳入乡镇、相关县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每月组织人员到各后进村督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目前,已对整顿效果不明显的2个村的相关责任人采取了约谈问责措施。此外,该县还与已转化的后进村建立了长期联系、定期反馈、阶段考核的长效机制,切实巩固整顿转化成果。 |
关键词:武强,多措并举,后进村,转化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