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纸质阅读应成为文化自觉
日前,第12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在北京发布。调查显示,2014年中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为58.1%。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传统阅读。(中新社北京4月20日电) 数据表明,在数字化阅读中增长最快的是手机和微信阅读,中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达到51.8%,较之去年上升近10个百分点,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33.82分钟,成年手机阅读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率为每天2次,成年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仅为18.76分钟,不及微信阅读的一半时长。 继去年“倡导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后,今年“建设书香社会”也首入政府工作报告,凸显出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关于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孰是孰非,各方争论也越来越激烈。不少媒体也在调查:全民阅读时代,建设书香社会时期,你是“读纸”还是“读屏”?不久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被年轻人问起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筛选信息时,白岩松建议多读书,他认为“屏幕阅读”不等于真正意义的阅读。笔者比较赞同白岩松的说法。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最近在做客人民网畅谈全民阅读时也表示,数字化阅读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传统的纸质阅读不能轻易放弃,要深度性地去思考问题,还是要回到传统的纸质阅读,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还是要尽可能多地鼓励他们阅读纸质媒体。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吴克敬近日也表示,“最好的阅读是回归墨香与案头”。 应该承认,数字化阅读有其自身优势。一者,数字化阅读因携带方便,有利于人们快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比如在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上,在工休等间隔,人们都可刷手机看文章、或打开手持阅读器读上一读。二者,数字阅读因信息量大,能迅速拓宽人们的视野;因下载方便,能有效降低人们的阅读成本。因此它笼络了大批读者。 然而,数字化阅读的弊端更是显而易见。正因数字化阅读具有随意性,人们在无聊时就掏出手机刷微博、微信朋友圈,或看新闻、读电子书,故很多人认为,数字化阅读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式阅读,所读基本是快餐。也因数字化阅读信息量大,阅读者难以充分梳理与理解,其中最有营养的信息很难被吸收,这就是一种没多少阅读质量的浅阅读。 反观传统纸质阅读,一册在手,可以边读边做批注、写札记、勾画重点,也可以掩卷深思,细细品读。这种探究式阅读方式,有利于人们学习知识、启迪智慧、提升修养、提高境界,也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安静学习、思考问题、锤炼思想、闻着书香做学问的良好习惯。纸质图书的触摸感,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读书的温度、思考的深度。 然而,近年来,我国国民的数字化阅读率不断增长,2014年国民的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传统阅读。鉴于此,笔者呼吁,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当下,即使身处数字化时代,我们也要重视并倡导纸质阅读,在不排斥或不偏废数字化阅读的基础上,回归更具思考深度的纸质阅读,这是每个读者都应具有的文化自觉。 |
关键词:阅读,纸质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