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教育改革之年
严格就近入学 事件: 1月14日,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行阳光招生,逐步减少特长招生,做好随迁子女就学,试行学区化办学,在加快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同时,健全科学、明晰、便利的小学升入初中制度,规范招生入学行为,提高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督促北京、天津、上海等19个大城市尽快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工作。 教育部要求,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到2016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初中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省份不再增设该方式。到2017年,重点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组织考试及与入学挂钩行为得到杜绝,与择校有关的乱收费得到根治。 分析: 小升初择校历来是家长们时常提起的话题,如何择校、如何给择校降温等都是家有小升初孩子家长们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小升初“择校热”倍受诟病,竞争的激烈程度堪比高考,引发家长焦虑和社会担忧。教育部的新举措是否能真正根除痼疾? 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并非新政。此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曾表示,虽然义务教育法对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早有规定,但执行得并不好,择校问题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给义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在大中城市,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异明显,催生了年复一年的择校热。为了追逐优质教育资源,不少家长宁可放弃家门口的学校,不惜让孩子长途跋涉去上名校。 “就近上学不难,但就近上好学校很难。”一些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要1个多小时,但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们也顾不上了。“针对教育部将“不允许拿着各种等级证书作为升入小学和初中的‘敲门砖’”的规定,一些学生家长并不买账。一位小学生家长说,如果不靠奥数选拔,而是凭“条子”和“票子”,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不是更不公平吗?在不少家长看来,“免试入学”并不意味着孩子始于“同一起跑线”。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关键不在“就近”“免试”,而是“均衡”。只有切实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家长“舍近求远”的内在驱动力。 取消择校,不以证书作为选拔学生标准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政策文件下来,就能全部取消。毕竟名校优秀师资相对集中,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也形成了好的办学传统和硬件,不是其他薄弱学校去两个名师就能扭转局面的。取消择校的前提,必须是我国已经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无论师资、办学水平和条件,学校之间都相差无几。事实上,我国优质校和薄弱校之间差距很大,还有进一步拉大的形势。 今年不管是上小学、还是小升初,确实比往年“更难”了,应验了家长们之前的预测,拼成绩、拼关系、拼票子,更狠了。另一面,“打造名校”依旧是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目标”,集全区(县)之力,树一所名校,这些都是与均衡教育背道而驰的。 大力推广校园足球 事件: 7月,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召开,提出将把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重点项目,制定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3年内将校园足球校扩大至两万所。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强调,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11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校园足球电视电话会议,2015年校园足球的项目将全面启动。教育部提出要把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并将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档案。 教育部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又对这门“足球必修课”作了详细解释———学生不必一直学足球,但肯定要学一段时间,足球特色学校每周至少一节体育课教足球,非特色学校则不必每周一节。 分析: 其实,全国从2009年就已经启动第一批试点城市推进足球进校园。经过几年的工作普及,目前,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有5000多所,参与校园足球的学生有270万人。 有调查显示,作为试点学校,也有部分学校没有专用足球场,借用其他学校的场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另外,试点学校的足球场大小不一,初中学校多数是标准的11人制足球场,而小学中多是7人制和5人制足球场地。平时开展足球课外活动、开展足球课、校内班级间和年级间的联赛还可以,进行校园足球联赛有些牵强。 另外,大部分足球教师专业足球训练的经历较为缺乏,专业业务水平不高,使其在实际带队训练中受到很大制约。一部分年轻的足球教师是从初中甚至高中才开始接触较为专业的足球训练。 教育部三令五申师德红线 事件: 7月8日,教育印发《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设立了六条“红线”,其中包括严禁教师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2014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高校教师禁行行为的“红七条”。 分析: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向教师“失德”行为亮红灯,不仅是一个道德呼吁,更是教育改革的制度化。唯有立法与监督并重,方能让高校教师真正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智慧之门。 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即将过去的一年,盘点教师的失德行为,尽管是少数,却从幼儿园到名声显赫的北大,严重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 近年来,有关部门屡屡下文,对师德建设“建章立制”,然而谩骂学生、公然索礼、微博炫耀节礼、校长性侵小学生等荒唐恶劣事件仍时有发生,一些师德失守背后其实是法律和制度问题。学校需严格按照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清理校规中与法律冲突的条款;对于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一律按照法律程序处理,不能姑息迁就、为维护所谓的声誉而有报不查,让“红线”成为“遮丑”的虚线。还应真正建立师德档案、考核奖惩机制,完善优胜劣汰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师德监督和评价体系,让教师自愿遵守师德准则、履行职业使命。 电子学籍全面实施 国考易冷考研降温 事件: 11月30日,2015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笔试拉开“战幕”,全国近90万年轻男女赶赴“战场”。今年国考终于呈现出明显的“降温”趋势。本次招考计划招录2.2万余人,共有141万人通过招录机关的资格审查,105万人网上缴费确认参加笔试(实际参加考试人数近90万)。有3个职位报考比例超过2000:1,比去年减少了7个;报考比例最高为2674:1,比去年有较大幅度下降,被称为是“最好考的一年”。 12月27、28日进行的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也继续下降,河北2015年报名人数83100人,比2014年的85645人减少了2545人,减幅为2.97%。 分析: “国考降温”似乎正在成为大趋势。这一方面说明广大考生对公务员考试的认识越来越理性,也说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开始有了一些变化。或许有一天,当公务员终将回归为一种普通的职业选择,而那时的国考才会成为一次普通的人才选拔考试。 考研人数下降,离不开几个显而易见的客观原因:首先是全面收费开始,免费午餐终结。和大多省份一样,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河北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全日制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每生每年8000元;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每生每年10000元。研究生学费标准实行“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2014年秋季学期前入学的全日制研究生仍执行原收费政策。与此配套的是,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范围将覆盖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博士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0元,硕士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 此外,高校在读生源基数减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影响了大学生的深造热情。同时,海外深造、直接就业、自主创业等,都在分流一部分曾经志在国考和考研的年轻人。 事件: 9月1日起全面实施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使违规招生、学历造假行为无路可逃。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对规范招生办学行为、完善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体系、维护学历证书严肃性、遏制学历证书造假以及更好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析: 今年小学生入学,对出生年月卡得很严,2008年8月31日后出生的孩子几乎都无法建立学籍,真是“差一天都上不了学”。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本身又仅仅是技术,使用是否得当最终还是决定于使用的人,不能用它限制师生的正常教学。使用不当与使用得当仅一字之差,如果对数据库的数据不能严格审核把关,或不能及时更新,依然可能成为陈旧无效的数据死库,也会成为一个沉重负担。一些地方发生抢注学籍导致一些学生不能正常拿到毕业证值得引起重视。(记者马利) |
关键词:教育改革|月|就近入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