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衡水频道>>文化

随笔:文化走出去≠搭台唱戏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班玮 2014-09-24 05:29:5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近些年来,汉堡、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科隆等德国城市纷纷连续举办大规模中国节活动。异国情调的中国文化节已成这些城市当地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亮点。

  科隆刚刚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节,记者身临其境,在异域与金发碧眼的芸芸众生一道品味本国文化,倍感亲切,也自觉品出一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门道。

  科隆游客最多的大教堂旁的广场上,连续两天专设舞台文艺演出;老城中心诺伊马克特广场上,30余顶中华老字号帐篷旗幡招展。以这么亲近当地草根民众的方式讲地道的中国文化故事,不火都不行。

  两年前,科隆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节。当时,中国三大男高音、科隆道伊茨合唱团和北京交响乐团联袂上演“北京-科隆:双城合奏”大型音乐会,盛况空前。民众反应热烈,于是科隆决定今年好戏再来。

  科隆市大力支持办中国节本身就是个接触产生亲近的故事。科隆市政府不少官员因与中方多年交流互动,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以科隆市长罗特斯为例,他曾在访问上海世博会期间挤地铁,与“的哥”闲聊,黄浦江边晨跑。这种亲身体验打破了他以前对中国不少先入为主的印象。也正因如此,他愿意大力推进科隆各界与中国交流,让交流促进相知。他本人在办公室最显眼位置挂上大幅中国画,并非作秀。

  科隆市官员说,科隆代表团每到中国总是受到热情接待;科隆艺术团体到中国演出,没想到会受到本以为内敛的中国观众那么热情的欢呼。科隆何以为报?在科隆隆重举办中国节就是一种回应。科隆人很开放,但同时对自己的城市深感自豪,不太爱四处走走。把中国文化请进来,让科隆人就地零距离接触异国情调,他们自然欢迎并积极参与。

  筹办这样一个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离不开懂跨文化交流人士的细心运作。在科隆,筹办中国节过程中起发动机作用的团队并非阵容庞大,也就6人左右。两位核心人物之一是久居德国、担任科隆市长及市政府中国事务顾问的华人孟宙,另一位是已有多年对华经贸交流经验的科隆市经济促进局副局长约瑟波维奇。

  他们两人并非操办大型文化活动的专业人士。办中国节,他们凭的是热情和相知,还有对彼此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从资金筹措、场地安排,到联系中方合作伙伴、设计演出节目和邀请演出团队等众多繁琐细节,都由他们具体推动、操办。

  从活动举办过程看,这个团队的热情投入也使科隆、北京两地官方和民间合作伙伴深受感染。交流互动增进了彼此相知和信任,文化差异导致细节方面办事难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拿约瑟波维奇的话说,信任之下,办事一板一眼的德国人也会显示灵活性。

  科隆市长和几位副市长以及中方代表在中国节首日自始至终在现场与民互动,众多观众的热情参与以及他们的掌声和笑声,都是对筹办者4个月辛劳的最好回报。

  中国文化走出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中方派团到国外巡演,也可国外主办中方支持,关键是要真正深入主流或走近草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合作双方都用“心”去做事,用信任去架桥。毕竟文化走出去的目的不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去走过场,而是为了消除文化隔膜,拉近心理距离。这种用“心”的交流,收获的是友情和相知,即使中方自己不走出去,国外也可能主动请进来。科隆中国节是一例,也是一面镜子。 (记者班玮)

关键词:走出去|中国节|中国文化

责任编辑:张梅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