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承祚冒日军战火抢救挖掘楚墓 捐千件文物
中大图书馆馆长程焕文。黄雪琴/摄
1957年,商承祚(左一)与广东省博物馆筹备处工作人员合影。 商承祚是商衍鎏的次子,出生于1902年,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深受父亲商衍鎏和伯父商衍瀛的影响,商承祚自幼传承家学,他的成就巨大而且多方面,集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于一身。 抗日战争时期,商承祚冒着随时被轰炸的危险抢救性挖掘楚墓,被称为楚文化研究的开山鼻祖。更难能可贵的是,商承祚晚年主张“藏宝于国,实惠于民”,把家族收藏的大量文物捐赠出来,他自己捐出的文物达1000多件,展现了真正收藏家的高风亮节。他成绩突出,曾被邀请去做广东省教育厅厅长。传承父辈的理念,商承祚也选择了当学者不当官。 八岁开始痴迷古文字 商承祚的哥哥商承祖曾说,弟弟八九岁时,就开始痴迷古文古物,很多时候痴迷到“连走路都要低头搜寻古迹”的地步。商承祚在亲戚好友家只要看到墙壁上悬有篆书,即便不识其字,也久久不愿离开,到10岁时,就能反复翻阅邻家书架上的《说文解字注》和《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而且,从小商承祚就开始把早餐钱省下来到地毯上购买古物。19岁时候,商承祚师从罗振玉学习古文字和文物鉴赏,终于把这份痴转为“正业”,并开创了古文字学的一片天。 在罗振玉的指导下,1923年21岁的商承祚出版了一部甲骨文字典《殷墟文字类编》,可谓弱冠成名,得到学术名师王国维的认可,他曾盛赞曰:“如锡永此书,可以传世矣。”这本书也成为我国最早、最有建树的甲骨文字典之一。 除甲骨文外,商承祚在战国文字和秦汉文字的领域也倾注了半个世纪的心血,著书良多,主要有《石刻篆文编》、《说文中之古文考》、《战国楚帛书述略》、《鄂君启节考》、《战国楚简汇编》等。《石刻篆文编》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石刻篆文字典。 |
关键词:徐悲鸿,中山大学,图书馆 |